星期三, 7月 29, 2015

【展覽】夢我所夢,2015草間彌生亞洲巡迴展:台灣/台中站

雖然曾經很想要去直島看那顆南瓜,但始終沒有成行。而既然沒去成,人家來了,總不能再錯過,即使展覽只有在高雄與台中,但本島移動總是比移動到直島去要來得方便多了。

我還蠻贊成這樣只在台灣的中南部展覽的配置;台北城,太得天獨厚,資源有時候是需要重新再分配一下以茲流暢。

國美館的設置,還是讓人覺得挺舒心的。以前到台中的時候,就算沒有進去裡面看展,也常在外面悠晃一圈,看看大樹及青嫩的草地。因為展覽,國美館外面的草地上也不吝嗇的放置了草間彌生的瓢蟲作品。粉紅色的點點瓢蟲,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兩年前黃色小鴨進駐桃園時,這些裝置藝術,也設立過;水上跟草上的感覺,還是大不同啊!

對於「點點」,水玉,我其實也挺喜歡的;只是,在展覽廳裡看到這麼多「點點」畫作,很是驚奇。說真的,展室裡不乏聽到:不就點點嗎?人人都會畫。嗯~這個問題說的好。是啊!點點,我也會畫、網紋,我也弄得出來,問題我在作品前端詳了一陣,覺得是,也不是。草間彌生的點點作品,除了配色豐富大膽之外,那些看似簡單的點點要弄成整幅視覺很平衡,也不容易。起碼,對我來說,近著看那麼多的小小圓,就很容易讓人發暈,何況是要用畫的。是我的話,那些小圓圓、小點點,到最後都會變得歪七扭八了吧!

再走到下一個展覽室,又聽到幾個歐巴桑說:「她這些畫看起來也沒甚麼繪畫技巧啊」坦白說,我心中的OS是,嗯~有些東西看起來,是像小孩子也會畫,但,這就是創造力啊!她敢表現,把心中所想的畫出來,持續不斷的投注,而你/妳卻沒有;所以她才能成為藝術家,而你/妳卻不行!因為自己被自己世俗的眼光所狹隘到,覺得畫作就該是哪種樣子,裹足不前;況且,藝術的定義,應該也沒有那麼簡單吧;至少在配色的使用上,構圖的呈現上,草間彌生表現出來的有很多她自己光怪故離、奇妙又奇特的表現法,有些畫作如果不看標題的話還不容易察覺她的發想。(不過,在讀過她的背景之後,我這一般人也很難體會她從小就看到出現不斷的幻覺是甚麼)
這麼多畫作作品當中,我最喜歡以絹布為底,鋼筆繪出由一堆側臉組成畫作的系列。不管是臉中眼,臉中臉、臉中人或者臉中草履蟲、高跟鞋、數字、英文符號、衣服..高腳杯...等等物品重複、累積、相疊,交織出來的成品,充滿趣味。其中,有些難免讓我想到生物課顯微鏡下面觀察的植物細胞,也有些花朵、小女孩的形象則讓我想到Anna Sui,同樣的紐約嬉皮風。每幅都讓我看得覺得很有意思。
裝置藝術的部分,是展場內唯一可以拍照的地方。「我在這裡,但什麼也不是」的展區,室內燈光昏暗,裡面擺放了一些家具,透過螢光圓點的照射,綺麗中又帶點奇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也會有不同的感覺;有時覺得像下雪頗浪漫,有時又覺得像彩色的螢火蟲飄飄飛過,有時更覺像置身在迷幻的電音場所。圓點運用至此,真的挺叫人驚嘆的。
而另一個也是透過鏡子、折射、延伸的裝置藝術:鏡屋,反倒就沒有叫我那麼喜歡。我既沒有幽閉恐懼症也沒有密集恐懼症,可這近乎黑暗,非常小的空間,雖然透過四周的鏡子呈現出各種奇幻瑰麗的圓點,乍看之下很美,也讓我有覺得誤入太空,好像在宇宙,銀河系裡看到各個行星一樣;但,不得不說,或許是空間太小,四面鏡子折射再折射、延展再延展,15秒對很多人覺得不夠的時間,我反而覺得我像是被關在萬花筒裡,與這些大大小小光亮的圓都是被囚禁的靈魂,壓迫感很重,最後五秒真是巴不得門快點打開。草草拍了一張,門一開了就快速逃離。然後終於體認我沒法玩哈哈鏡,也當不了愛麗絲,沒辦法參與這種夢遊仙境。
展場外的著名的「圓點執念」裡也有個鏡屋。才從一間逃出來,是否要再進去著實讓我猶豫了很久。所幸或許是色彩,也或許紅色水玉圓球在屋裡沒擺這得那麼多;光線,亮了點,色彩,艷麗了些,透過鏡子的延伸還可鎮定接受這圓點們強烈的存在感。

這回的展覽,不得不說,顛覆了我對草間彌生藝術裝置的一些既有印象。或許是看太多直島上的南瓜照,紅色水玉在日常生活中也頗常看到,既定的印象無非不停留在:可愛。然,不得不說,當那麼多的圓點交織在眼前,尤其是不規則的無限放大無限延展,每個圓都變得壓迫性很強,似乎在呼喊著:看我看我看我,我跟你/妳想的不一樣唷。內心也開始跟著興起了小小的恐懼。這種震撼的驚嚇,是我去看展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不過,能有機會在本島上看到日本經典前衛藝術家用色大膽、對比強眼的作品,我還是蠻推薦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