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05, 2022

【台北】阿正師傅的旬料理: 秋之宴

 

從春季吃到了秋季。也是時候好好記錄一下。

阿正師傅自從結束自己的餐廳之後,廚藝生涯並沒有因此停止,反而與其他店家合作,開啟了另外一種客座料理。

藝集生活Art Living Cafe的搭配,來到了第三季。主軸概念是以四季發想,一季一次,由阿正師傅來演繹不同季節裡的當季食材的料理法,從開胃菜到食蔬再至主食,以套餐的形式串流下來。

這樣的概念,我是很喜歡的。身為一個只會吃食,不太上傳統市場只會超市隨便撿撿買買的,說真的,挑來挑去都那幾樣自己會的;至於哪個食材對屬當季,實話說,並不是很熟捻,更遑論搭配烹煮。藉由這樣的形式可以更加瞭解跟著時令吃食,身體五感的變化以及古人們流傳下來的智慧。不可不謂之趣也。

由於季節來到了11月,而本日氣溫到了傍晚後也突然驟降。先前兩次阿正師傅在開菜前都還有餘裕可以在餐廳周遭和大家聊聊,這回,卻一直在廚房裡忙著。

星期日, 10月 02, 2022

【陸劇】底線

 

推薦指數:5只法槌

以職場領域上作為骨幹的戲劇不少,日劇、台劇、陸劇皆有。但能深入刨根,貼近生活,進而打動人心,造成反思社會環境的種種與自身相關的,倒是少見。台劇之前有【火神的眼淚】,背景為消防人員接到各式各樣的案件,小至抓蛇捕蜂、大至深入火場撲滅災情,看時很容易情緒張力很大,甚至跟著氣憤本國刁民太多,各種千奇百怪小到自己都可以處理的事情也要哭天搶地搞得警消人仰馬翻。然,由於自身與同溫層都非屬刁民一類,看了氣歸氣,卻也只會同情這些警消與他們的家人,順道感嘆一下這一行真的不要輕易就踏進。

法官、律政為背景的,美劇、日劇更是不遑多讓,但,探討的多是案件的本身,戲劇內的人物即便在一般日常的餐席中,對談間也多是解謎的思考推論,觀眾會比較容易把心思放在案件的本身。

近期內,以法官視角出發的戲劇,日劇的【鴨色刑事組】算非常的出色。各個角色的演員演出自然之外,刑事案件的調查過程以及之後如何判決,都有種流暢之感。不過,架構上還是在於主角竹野內豐所飾演的入間道雄;這個人設的設定,本身就架構於特異獨行,有點像【Hero】裡的久利生公平,願意花自己的時間去追查、探究犯行者的動機以及心理因素之後再判定。在一個團體裡,突出的釘子總是會比較容易引起注意,也比較容易被塑造出正義與英雄的形象。不過,我們畢竟是市井小民,這樣的人設在茫茫江湖中,少之又少,多少還是有種:就「戲」的感覺,真實生活裡要遇到這樣的人設的機率真的是微乎其微。

星期一, 9月 05, 2022

【陸劇】戰損的美學

有好幾年沒有看陸劇,尤其是古裝仙俠劇。新世代的演員除了女演員楊紫比較熟悉之外,其餘,一概不知。畢竟當初【香蜜沉沉燼如霜】完全沉溺於其中,而且覺得整齣戲已經演出了一個新高度,不管是男女主角的愛相殺,其他配角也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使壞都覺得是無可奈何的悲,進而還產生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同情。

今夏,又無意間開啟了仙俠劇,更因此而習得了一些大陸古裝劇的一些名詞,如:少年感、破碎感、戰損妝。本來覺得這些詞也太妙,大陸人就是浮誇,越是愛相殺就越愛,但看久了之後,不由得也被洗腦到認同這些病態美學。

這當中或許還是因為演員呈現的方式而導致。

打開【沉香如屑】本來只是無聊搭著看看,畢竟對於女主角楊紫也還算有好感。至於男主角,說真的,今夏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位演員,猛一看,覺得長得有點平淡,而且單薄,實在撐不起仙界帝君的風華感 (應該是被三生三世的東華帝君影響甚大),加上佈景看似華麗時則有種廉價感,天上仙界不能有情等老梗設定,就有一種看三生三世加香蜜的感覺。了無新意。可,妙的正是這一點,雖是了無新意,但仍然可以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而看著看著卻整個被男主角:成毅的演繹方式給吸引了。這人就像此劇一樣,明明長得很平淡,可隨著原本的面無表情到細細的面部變化,就在換了個戰甲,仙魔大戰後翻轉了。

星期五, 6月 03, 2022

【台北】水無月下的茶會:嚐一口山頭氣

近年,越來越覺得人生中很難跳脫出人與人的環環相扣。與人為善這件事是開店做生意的人更該懂得的事情。

因為上次在13Hill梨山著蜒紅茶與正山小種茶的美好體驗,馬上搜尋了萃釅,有了印象,是以當他們辦起茶會,自然很容易興起興趣,加上,這回,看到他們與Ephernite合作,共同製作出一款甜點。本來覺得只是個下午茶,這樣,茶會,有點貴,但,還是立刻報名。因為我本來就很欣賞Ephenite的Chef Vanessa做菜的細緻。

星期日, 5月 15, 2022

【台北】13 Hill 香港茶樓

 

13 Hill的原始目的,並非為了甜點,雖然知道他們的前身One tree hill是一間很棒的法式甜品店。即便改了名子,前往的原因也是因為想一睹葉裕清私宅的風采,畢竟,按照報導所述,一年後,這棟樓就要拆掉。

邁入À La Maison的路上誠如報導,歐風白牆立面、綠藤蔓攀附而上,鐵柵、百葉窗,在這一片平凡的老式公寓內,一轉進來,只會驚呼:哇~這房子佇立於此這麼久了,沒有刻意隱藏,卻也低調的讓人難以發現,竟,如此的特別。

房子的內裝擺設,當然也是讓我驚奇連連,但本文就不多贅述。

想要說的是,原本是為了一睹房子風采只能藉著和他們場租的13Hill才能進來一探究竟,最後,卻完全折服於13 Hill本身的餐飲主題企劃與質感的呈現

星期一, 5月 09, 2022

2022家用快篩劑之亂

 

雖然很不想這樣講,但,兩年多來的covid 19真讓人煩不勝煩。彈性疲乏的結果是,台灣人的習性,一覽無遺。

從一開始,到處買不到醫療口罩,搶成一團,到最後只好祭出健保卡實聯制領取口罩,演變為,消毒酒精,也是這副德性。即便一開始有把境外的病毒擋住,2020以來也一直以清零為標的的行走,是也還度過了,不能出國卻也還順遂的時光。

時序走到2021,當別國都歷經了一些歷程,我也不相信如果連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問題,政府看不出來。只能說,政治使人失望,哪裡都一樣,在野杯葛,在朝者無法大刀闊斧,又搞出了明明他國就都已紛紛打了疫苗,本國卻還生不出來的窘境。半封城了兩個半月,陸續有了疫苗之後又開始引發搶打疫苗潮。各個年齡層每隔一陣子為了疫苗釋出,預約,在網上疲於奔命。就這樣,又度過了半年。

星期五, 4月 29, 2022

再訪CT鐵人三項:51.5接力之自行車

繼上回刻苦完賽後,沒想到在回程的火車上,還留在台東的隊友們竟腦波熱的一股腦又計畫起隔年再度參加,而且還要挑戰升級版的113。當時,雖然還沉浸在完賽的興奮感裡,覺得是可以再來一次;但,腦筋還是很清楚,升級113,自行車得騎90公里,不可控的事情太多。沒門。要續報,可以,但我只參加51.5公里,騎40公里就好。

焉知,報名後,過了兩周多,疫情緊繃,瞬間升為三級,整整兩個半月的軟性封城,讓運動化為奢侈一事,更遑論訓練。好不容易撐過了暑假,開始實施疫苗政策,每打一次,身體的微破壞,光是修復,就花了好大的心力,體力上也因為運動強度降低而低落很多。卡在這麼多有的沒的,更沒心情運動。

星期三, 4月 06, 2022

2022通膨有感

雖說通膨這件事情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每幾十年就會來一波。不過,或許之前都是水煮青蛙,對於物價指數的漲跌,沒有甚麼太大的感覺。

然,新的一年,才短短兩個月,加上烏俄戰爭,通膨這件事情如同沸水一樣,一碰就燙到嚇人,甚至燙傷。

一月蛋荒事件,蛋價漲得誇張;然,這幾年多吃有機蛋、甚至於公司還送過機能蛋,被眷養的結果,一盒就算一百塊也見怪不怪。一樣,無感。

可,這一套,用在咖啡上頭,那就不一樣了。

星期四, 3月 10, 2022

【台北】男朋友‧家

 

有些複合式的店家,低調的存在,一去了,卻讓你再也無法忘懷。男朋友‧家,就是這樣的一間店。

星期一, 3月 07, 2022

妻子變小學生

 

推薦指數:五個燈籠椒

戲劇是不是也有共時性,讓人不得而知;但最近看戲,不約而同地又都是看到很多同質性的。繼,一堆騙人真實案例演出的紀錄片或者影集之後。對於靈魂出竅或者附身這類型的片子,韓、日,各看了一片。

本來以為【妻子變小學生】大概又是那種兩個人,靈魂交換的戲碼;殊不知是,前世靈魂附身啊!

靈魂附身也就算了,重點是,附身在一個小學生上。要看一個大男人對小學生手牽手,身分又是丈夫與妻子,還要彼此交流夫妻情感,想到,就有點不寒而慄。

星期六, 2月 26, 2022

2022草莓季下的甜點

 之前紀錄過芒果季下的賞味甜點。這回就也來筆記一下草莓季底下的吧。

滋養:

滋養的草莓大福,無疑是在冬季裡,讓人無法錯過的一項美味。今年的從一月到二月,幾乎天天在下雨。但滋養還是讓人有在雨中一搏,趨之購買的力量。滋養的麻糬皮,比較沒有那麼軟嫩,但Q彈,配合草莓大小,底下再佐以它們的紅豆餡,配上一碗培茶,整個食來都舒心啊。

星期六, 2月 19, 2022

花香襲人香自來:花藝手作

有時覺得,台灣有些文化、藝術美學資源,其實很豐富,只是不太會宣傳;又或者是我自己太少花時間去注意,或者利用本土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捨近求遠的追逐著舶來品?

年前,透過臉書,注意到故宮在二月開了兩個活動,剛好配合他們南宋小品繪畫的展覽。一開始,是被香氛所吸引,隨後覺得既然是一系列的活動,那就連花藝手作也一起參加看看好了;雖不巧手,但看看學學也無坊。

星期一, 2月 07, 2022

壬寅新年假期三兩事

紀錄一下,壬寅新年九天連假中,到底都做了些甚麼。

想來老天爺也很有趣,算得上數一數二史上最長的連假,但,台灣各區也一連下了快要八天的雨,導致大家興趣銳減,濕濕涼涼的天氣,就算有外出活動,也多半只能趁著躦雨縫的時間,就近,走動一下。其餘時間多半室內活動居多。

星期日, 2月 06, 2022

【陸劇】開端Reset

 

推薦指數:五只電子表

最近看劇都有種欲振乏力的傾向,雖不缺大家的推薦,如【衣袖紅鑲邊】、【殭屍校園】、【雪中悍刀行】....但往往都是讓我前面看了幾集之後,中間就緩慢了下來,有一搭沒一搭,可有可無的換著看著,缺乏一點吸引力。

年假,在不怎麼熟的臉友的貼文上看到她寫了這齣一開一追就追了五集,興起我一探究竟。光憑海報,臉盲,這兩個主角,都不認識;仔細再看一下演員表才發現,喔!男的至少有聽過,就是演翻拍的【未生】裡的誤入叢林的小白兔。

即便不看任何簡介,開端這劇,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節奏明快,五分鐘內就讓你明白主架構。主架構乃女主角一日,上了一台巴士,遇上了爆炸事件,至此之後,只要車子一爆炸就開始無限的輪迴,女主角一直回到上車昏睡驚醒的起點。女主角大概是歷經了三輪才發現自己並非在作夢。對於這樣的題材,並不陌生,玩法也可大可小。不難臆測繼續下去就是要追查為什麼巴士會爆炸等疑雲。這樣的動機說真的,還不夠吸引我繼續看下去,加上對男女主角沒有感覺,差一點就有換台的可能。拯救這點,全是飾演警察的張成。一開始看,只覺得這個人演技不錯,沒甚麼台詞,可沉穩的表情整個都是戲,後定睛一看,覺眼熟,像瑯琊榜裡的,想了一會,是謝玉!!他一個眼神跟兩句台詞,直接挽救了我繼續收看的慾望。

星期四, 2月 03, 2022

小遊戲 Wordle

 

最近有個小遊戲,叫:Wordle,成為我每日的新歡。

這款小遊戲,於去年10月,由一個美國軟體工程師所發明設計。據說,去年年底,歐美就已經造成過風潮,這股風,吹到亞洲,晚了點,我大概是一月的時候才看到很多人就貼著一格一格的小方塊,心裡還納悶,這個是什麼。查了一下,發現,有點像填字遊戲;然,許久沒有碰英文記英文單字的我,單字忘記太多,實在不敢挑戰。

前幾日,無聊,想說玩一下好了,仔細查了一下玩法;一天只有一題,有六次機會讓你猜出這一天由五個字母所組成的單字。綠色,表示猜中字母與位置正確,黃色則顯示有這字母但位置不對,而灰色則表示,這幾個字母並未包含在此單字中。饒是沒讀書,英文單字記的不夠多,心裡想說,反正一天才一題也不太費時,猜中很好,猜不對,也可以當每日一生字的學習。

星期四, 1月 27, 2022

阿泉意麵

 

遊走在傳統市場時,總是不經意地會探索到很多驚奇。

除了夜市,台灣最有活力的代表之一,無非是傳統市場的早市了,周邊都是市井小民的縮影;婆婆媽媽拉著菜籃,這看看那看看,攤商,熱情的招呼,狹窄的巷內,一攤挨著一攤,賣內衣的旁邊可能就是撲滿著冰塊,賣著鮮魚的架台;饒是疫情以下,人與人之間幾乎沒有距離,看得有點讓人心驚,卻也覺得這就是最貨真價實的生活啊!

台北市西北城區雙連周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三大切仔麵,一是阿國二是阿城,另外一間則是賣麵炎仔。處於雙連市場周邊,照道理應該是要去【 阿國】,但,之前常去,是以轉戰巷內。【阿泉意麵】就這麼不經意地出現在眼前。

傳統市場內的小吃店,麵種品項很多,意麵、陽春麵、粄條、油麵、米粉...湯的乾的都有。坦白說一開始我是想要吃米粉的,後來又跟風點了陽春麵。點完後才覺得,人家店名都叫意麵了,我點陽春麵是幹嘛呢?

但,不管是哪種麵體,都無損於整間麵攤的好味道。

星期一, 1月 10, 2022

AT EASE

 

新年度的第一個外食,獻給了這個之前就已經知道,但一直提不起興趣的AT ease

之所以會感興趣,是因為這是Paul Lee繼Impromptu by Paul Lee之後,推出的另一個品牌店。這幾年對Impromptu都很有好感,也都會每年規劃去吃個一兩次,疫情底下,2021倒是沒有抽出時間去吃。有了新店,可以嘗試,這是感興趣的點。然,興趣缺缺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是一間立食店。

並不是很愛提起年紀這件事情,但,以入社會好幾年的光景與年紀來說,加上現在各縣市的餐廳選擇又很多,這種不設座位、站立式的開放性餐廳,就是設計給年輕潮世代的。我並不是很認同他所謂的:「只要一讓大家坐好,就會正襟危坐的期待餐點是Fine Dining...」那他也太小看餐酒館Bistro的存在了。

星期二, 1月 04, 2022

和田家的男人們

 推薦指數:五只口罩

坦白說日劇這一兩年幾乎是低迷到沒甚麼讓我馬上就升起收看的慾望。得要看一些劇評之後,再決定要不要看。

和田家這齣,也是這樣的流程。第一輪就:喔~知道了,卻還是沒有收看;第二輪,也許是真的到了劇荒,但更多會打開看一下的原因是,多數的人寫到的劇評都特別針對內容,而是和田家的三世代:優,的每日早餐。

提到食物,就想看,也才看一集,就深深被這個喜歡作菜的三世代:和田優的種種料理呈現而被深深吸引,進而再注意到整齣日劇的行雲流水。

光看簡介,這三世代的和田家的男人,祖父是新聞報紙從業、父親是電視新聞,進而到兒子,是兩代人覺得最偷懶的暖桌記者:網路新聞,會以為就是對於新聞從業不同方向的一種詮釋。

是,也不是;但這三代同堂,彼此於早餐間的對談交流等等,不難覺察出時代的改變,就算平台不同,可底層心中對於新聞報導的使命感,還是一樣的。透過不同年紀的人的視角,衍伸出,家人對工作上的建議,或許偶爾不認同的調侃兩句,縱然為新世代而擔憂,卻也抱著一種不干涉,但看到好的部分就稱讚鼓勵,內心默默支持的態度,讓人看了倍覺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