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月 27, 2016

14th Full: 2016臺北渣打公益馬拉松

大家唯恐避及的台北河濱的賽事,不知道怎麼著,突然間我就很想再跑跑看,就報了這一場臺北渣打公益馬

遭遇到史上最低溫的天氣當然是始料未及,不過,從新聞一預告當周的氣候會急速下降後我都沒想過不去,原因是這樣的溫度,其實和幾次二三月去日本跑馬拉松的時候的溫度,差不多;該如何準備或者因應,心裡都很有底,唯一會發生阻礙的部分只有:天冷被窩太暖鬧鐘叫不醒睡過頭這種可能性。

關於裝備:
按照天氣預報的狀況來看,當日的天候很像去年二月的東京馬拉松,也就是溫度4、5度,起跑前有雨;遂,我的整個配套幾乎都和東京馬時一樣。一件半拉鍊長袖高領保暖吸濕排汗的跑衣、外罩一件短袖跑衣、防寒防潑水薄風衣(怕要是走路時會冷)、CWX壓縮褲外加一個簡便式雨衣(起跑前等候時用);當然,手套及帽子這也必備。從家裡到起點的途中則是套上雨褲、羽絨衣以及外罩一件Gore Tax外套,這些,也是跑完回家時要再一件一件套回去的必需品。由於當天出門時雨勢就不小,即便預報八點過後可能就不會下雨,但想想怎樣都覺得衣服在前段的路程就會濕掉,衣保袋裡再放上一套乾淨的長袖保暖衣物準備替換,保溫瓶裝好熱水也沒有失誤的放在包包裡(天冷跑完能喝上熱水會迅速回溫),一切就緒,出發。

關於寄物:
雖說天候不可預期,大會有大會的考量與機制,但說真的前一天拿到秩序冊看到早晨5:30起跑,但衣保袋5:00就停收的這種訊息,當下忍不住還是有點OOXX,覺主辦稍微不貼心。A點進B點出,衣保要跟著上車需要作業流程這種事情我很了解;可坦白說,台北的場地,並不像東京起跑範圍規範的那麼大,也沒有分區等候的機制,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衣保袋寄物的時間,其實可以放長一點,像是5:15am都來得及,更何況其實他們依照號碼布分區分車的機制已事先規劃完成,處理的工作人員也多,大家包一擺,根本花不到幾秒就處理完畢,也沒有人龍塞車的風險,把時間放寬一點會讓人覺得比較貼心。當然,路協這回做的還是有比我想像中的好。首先,所有的衣保袋他們都有再準備一個塑膠袋幫忙套上;過往我都是自己準備的,因為耳聞過多場路協負責的富邦馬、太魯閣遇雨,回終點時包包都是濕的訊息(我自己也親身遇過)。可這回他們竟然有事先準備,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加10分。而寄包的流程也非常的迅速。非常感謝比我們要更早到場的工作人員在寒風大雨中一直幫忙處理。而現場也有聽到主持人說有準備暖暖包跟薑茶,可供大家使用歡迎取用,可惜雨天加上天色灰暗,我連舞台到底在哪裡都看不清楚更遑論去找到暖暖包跟薑茶了。等待的時間就只能靠自己了。

起跑前:
等待起跑的時刻是最讓人難耐的。不得不說,雖然溫度上是4、5度,但加上雨忽大忽小的下著,連續多天陰雨,台北又比其他地方潮濕,空氣中的體感溫度雖然不像主持人講的那麼誇張說是負2度,卻也很像0度。我站在樹蔭下想說至少可以躲點雨不把自己淋的很濕,手腳一直動來動去的做做暖身操,可怎麼動都暖不起來的狀況比之前在名古屋3度的情景下還要糟糕。

起跑後:
出發之後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雨,持續的下著。在雨中跑的這種事情歷經過後大概也就不以為意了。我雖然有日本那種背心式無袖的短雨衣,此賽程卻覺得雨太大,袖子整個濕掉再跑河濱,光被風吹就會冷死,這樣不行,所以還是套著我們39元就很好用的長袖簡便式雨衣;而雖然也知道這種雨衣,防寒效果好卻很不透氣,穿著跑的時候最好腋下那撕個洞比較好。有時知道是一回事,但懶得做又是另一件事,顯而易見的就是,我。沒。撕。剛起跑前5K時雨還大,天還沒亮,氣溫也還低,所以沒有甚麼感覺;可跑到明水路後,或許雨已經有點小加上大片的風被河堤擋下,竟微微有點悶熱了起來,弄得我脫也不是,不脫也不是,穿穿脫脫的來回搞好幾次。

不得不說,儘管天亮了,雨也小了,但同樣氣溫下,台北跑起來還是比日本冷多了。從我身上的裝備就可以知道。雖然出發前的裝備都是一樣的,但幾次在日本跑的經驗都是:起跑時簡便雨衣就可以直接丟棄、薄風衣穿著跑兩公里後大概也可以綁在腰間,然後就這麼一路回到終點;可我這回,全程薄風衣都沒有辦法脫掉,雨衣也一直掛在身上直到九點多雨停了之後才沒穿在身上。在雨氣濕氣雙夾攻下,河濱的冷冽,還是很恐怖。當然,還有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全程鞋襪均濕幾乎從來沒有乾過。賽前,台北就已經連續陰雨了好幾天,路上積水沒退,雖然慎小心的避著,但兩公里之後已經覺得鞋子有點潮了,明水路上則濕了大半;13公里轉進河濱之後,更慘,河濱的積水面積更大,就算本人小心避過,但由於道路狹小,很容易這裡避過,那邊就被左右兩方踐踏水窪的人給噴濺的更濕;加上蜿蜒傾斜的小徑,水流一地,跨過都很難,只好硬著頭皮輕踩,薄底鞋子再浸潤一次。好的跑鞋,透氣舒適,可在已潮濕加上側風的助瀾下,明顯都可以感覺到腳趾凍僵,我甚至都很怕多年前在國外雪地那種鞋一脫發現腳趾都凍成紫色的事件重演。只好告訴自己,千萬不能停腳,靠著雙腳律動摩擦著或許還可以把濕氣排除出去,用走的只會多增加吸水的可能。


手呢!也有同樣的問題。雖然全程都戴著手套,但,大雨小雨加上雨衣穿穿脫脫,手套早已潮濕,風一吹,手指也老是覺得涼呼呼的;四肢末梢神經皆冰冷,連帶全身怎樣都覺得暖不起來,只能想著:要好好注意身體狀況,絕對不能讓自己失溫。累贅的東西太多,導致甚麼配速、心跳率完全無暇觀看,一切,只能憑感覺,直到第一個折返點承德橋下才偷個空重新整裝並看了一下錶。
這一看,一驚。跑況沒有我想像中的好。雖說折返點約23K處,但此時時間已經過了2小時45,換算回去我半馬也跑了兩小時半,並不是太佳。不過,就如同先前所說的,低溫潮濕的情況之下,也沒啥餘裕可以想太多,能保持後半程不失溫,跑得回終點就好,我依然還是這樣想著。

以這路線來說,雖然早知道泰半都是跑在河濱上,可實際跑一遭之後,還是不得不OOXX。我不介意跑河濱,但,我實在很不喜歡來來回回的跑;渣打這次的路線,完全集中在河右岸,也就是說市區的部分沿河濱圍牆外的明水路跑到內湖,過了麥帥之後,進到河濱內從右岸往北到承德橋下折返再沿同條小徑一路再南返至內湖成功橋處,這樣來來回回感覺就是三趟,感覺,很無聊。霎那間我不禁回想2015台北馬拉松的路線,雖然一樣被大家所詬病河濱的部分還是跑很多,但至少他就是很順暢的一趟左岸過去,折返點過右岸後再上麥帥橋繞回來,所有的路程都只要經過一次,不像這個來來回回的煩人。當然,以這樣的配置法,對補給站來說比較有利,主辦單位不需要布局太多點,只要守著同一段就好,各有利弊。

撇去下雨這個問題,溫度低其實是比較有利於跑步的。也或許是這樣,後半程身體上並沒有感覺到甚麼疲憊,偶爾還可以順便矯正矯正跑姿,跑起來算蠻順的。唯一有點情緒波動的地方是在確認第二折返點在哪時;常跑河濱的人基隆河上有哪些橋,要怎麼切,公里數要怎麼算大概都有了底,沒有看路線圖的我本來以為第二折返點是像台北馬那樣設在:成美橋,焉知後方傳來一聲:不是啦~是在成功橋時讓我匡噹一聲;從麥帥到成美橋感覺很近,但要到成功橋,可就遠了,更何況還要折返再回來;而且實際上是過了成功橋後還要再往前一點點也就是:都。過。了。水。門。了....跑過的人都懂,當內心有情緒時,心理影響生理,100公尺都嫌遠。所以跑馬拉松的時候最佳的哲學還是:保持心性,不要被情緒干擾,能放空則更好

只要過了情緒這道坎,就再也沒甚麼能難倒我。這回,波動的很小,第二折返點過後,進入左岸後開始覺得一路順暢。當然,或許是因為我很熟悉左岸,知道一進入左岸後離終點就很近了;二方面也或許是因為雨停了,空氣一片澄澈,一進入左岸之後,視線所及,內湖、大直、士林等山巒上頭,白雪靄靄一片。眼前景色著實叫我一驚,雖然日本氣象廳公告台北星期天會下雪的消息釋出,不意外陽明山肯定會下雪,可現下連2.3百公尺的郊山山頭都白了一片,怎麼能不叫人吃驚。
訝異之餘,讓我想到第一次參加信義馬時看見玉山躍然在眼前,歡喜朝前奔去的情景。美麗的景緻還是最容易讓人忘卻疲憊啊!此時的河濱景色,脫離了一切陰霾,所及之處,清朗一片,心情也跟著開闊了起來,實在讓人很難想像是在空氣一向讓人窒礙陰鬱的台北城裡。不過,景色雖美,低溫的空氣呼吸起來也明顯稀薄,滲入喉嚨、肺裡的冷冽都有像被利劍畫過的感覺,不是很舒服。或許正因為終點就在四公里之處,想趕著快點結束,也或許是突然瞥見自己的手錶,發現此時大概是4小時35分;雖說對於成績一直以來也不是很上心,但此刻只要不有狀況發生,不停下來走路,怎麼樣絕對可以破自己懸宕很久的PB。機不可失,遂,一路朝前奔去。當然,也不是沒有想過破五這件事,只是當下大腿後側有點緊,我怕用衝的抽筋或拉到反而得不償失。『先掌握可以掌握好的,其他,再說。』北大時所教我的,我仍然是這麼堅信著。

後面的四公里,真的完全就是看身體的感覺而反應了。坦白說,這種不受配速、心率的牽制,整個自由奔放的感覺,真的很好;而之前破PB的那一念,在啟動往前奔的時候我也可以明顯感覺到:我並不是在追逐成績,而是全身細胞正在感受著所謂的『敞揚』與『釋然』;我的速度並沒有很快,也不覺得有到達所謂的Runner high,只是剛巧這再也不會出現的雨後空氣清冷感,恰中了心曠神怡、盡情奔跑的那個點,就這麼一路順暢完全沒停的回到終點。

這是我首次後段跑得比前段順暢的一場馬拉松啊!泫然欲泣的感覺是有出現那麼一秒鐘,因為覺得心靈又昇華到另一個層次了;回過頭後才有空看自己的錶,NET的時間是很有趣的4:59:00。快到終點前三百公尺,看到大會時間的計時牌已標示出5的時候我就已經知道sub5是沒有可能,但,完全沒有想到Net的時間竟然還有那麼一點點的空間(如果它有準的話)。不過,說來也妙,比起破PB的感覺,我反倒一直在咀嚼最後那三公里跑起來叫人玩味的感覺。我希望以後每場最後的5K都能這樣,沒有要死要活,就單單純純,恣意暢然!

關於補給:
許久不曾參加路協所協辦的賽事。對於補給,十幾場看下來,我覺得也需要給他一個公平的交代。路協的補給,花樣沒有中南部那麼多,但,該有的也是都有了,如果要說爛,那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事實上在國外的馬拉松賽事,官方補給也幾乎都是這樣:水、運動飲料、香蕉、幾個小餅乾..巧克力等穿插。(東京馬也是),其餘的,都是私補,這個,就不在討論的範圍內。在有限的資源內盡量提供,如果官方有做到這一點,那我覺得就夠了,就很好了。這回的渣打馬拉松,補給站水線佈置的比我想像中的要長,有分散掉大家全擠在第一第二桌拿水的窘況;食物供給一如我先前所說,樣式雖少雖簡單,但量是充足的,這就夠了;以當日低溫又多雨的狀況,我覺得他們把補給站盡量設置在橋下或者大面積可以遮雨的地方這點,就很聰明,免去了像14年富邦馬大雨不斷,補給品餅乾香蕉都被雨淋的爛爛的窘況。

另外一點則是醫療救護站。不知是他們真的有設立比較多的醫療救護站還是我的錯覺,我總覺得看到不少的醫療救護站。起點,就不用說了,而且每站裡的箱子都很大,看起來裝備還不錯,AED也有;在河濱的路程中,有看到幾個失溫的已經裹著防寒保暖錫箔毯,瞬間整個好感度多加了好幾個百分比。說真的,與其比較花花俏俏的補給食物,我倒覺得人生生命安全的基本急救設備比較重要,就算台北市的交通方便,資源多,河濱小徑也不算狹小救護車往來也還算方便。但如果能就近處理,還是比較有效,尤其是在如此寒冷潮濕的低溫中。正也是因為有這些用品提供,所以有些人仍是不願放棄的披著防寒毯往終點走去。堅持,固然是一項美德,但,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適時的放棄,遠比一昧的堅持要來要更有勇氣與智慧

結尾:
在台北跑馬拉松,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跑者辛苦,工作人員也辛苦。終點線的置物處,大直橋下,擺放的井然有序,也完全無水淹衣保袋的可能。唯一的問題就是:風。很。大。巡遍四周,沒有更換衣服的地方。我也不要多美輪美奐,但,現場就是停車場,腹地也還算廣大,各別搭個男女大帳篷分別供男生女生做臨時的更衣處並不是什麼難事。

沒有更衣處的下場就是只見大家在寒風中默默的把乾衣服套在原本的濕衣服下(有的人甚至拿紙箱來擋風,更衣,需不需要這麼悲情啊),再無言的打包收拾家私。如果要問道我當天覺得甚麼時候最冷,那莫過於就是在這大直橋下拿包整理東西的時候了。明明雨就停了,氣溫感覺也沒有清晨的時候低,汗擦乾了,衣服也一件件地再套回去了,喝著保溫瓶的熱水,風呼嘯吹來,還是無法緩解陣陣襲來的冷意,只好火速的拎包離去。大直橋下的交通,本來就很不方便,大會雖然在秩序冊上面有註明接駁車,但說真的,在此惡劣的天氣之下根本不想再多花時間去找,我還算幸運一出水門就直攔了一台計程車,而即便上了計程車後,都還能明顯的感覺到身體正抖著,無法想像要攔不到車的人有多辛苦。

雖說天候乃不可抗力之因素。可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已經預報過很多次了,相信是有很多時間給主辦單位做因應準備的。賽事,不是跑者跑到終點就結束了;要怎麼完美的收場,從發放完賽禮到拿衣保、衣物更替的眉眉角角,都需要思量。這就是所謂的『魔鬼都藏在細節裡』啊!

What I learnt:
①手套:雖說戴的是運動品牌專用的跑步防寒手套。然,手套一潮,整個穿脫都變得非常不易,連帶我取用補給品都成了問題。套著,因手凍僵加潮濕,活動不易,要撕個能量包都拽不下,要脫掉手套,再穿回去則又套個老半天,來來回回弄得我都火了。後跟友人討論,以後遇雨,要嘛就是手套外層多搞一層手扒雞塑膠袋套著(防潮),要嘛就裡面套層料理或者手術的那種超薄型的乳膠手套套著好了,還可以增加防寒效果咧!

2 則留言:

der Schmetterling 提到...

讀完後,我覺得我的肺都凍僵了,四肢末端也冰凍了。。。

Becky 提到...

@親愛的妮可
哈哈哈,感受力真強。不過,你那冷起來也很冷啊!我們這邊還是不比你們冷啦!沒下雪啊。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