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22, 2010

【新竹橫山鄉】橫山采風館與內灣戲院


內灣,和九份有著幾分的同質性,兩者都曾有礦產,日據時代也都因礦產而被積極開發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外移,曾因礦產而發展出的風華,逐漸凋零沒落。然而,經過了規劃,結合了吊橋、戲院、劉興欽漫畫、客家菜、野薑花...等,這個古樸小鎮以觀光為訴求,重新包裝,使得這個原本連火車支線都要停駛的地方,再度繁華了起來,假日時,總是湧進大批人潮。

橫山采風館,從外面那架生鏽而古老,架著許不了所演的電影的廣告看板的三輪車,不難看出想要讓來客感受懷舊復古氣息。進到館內,果不其然,一樓餐廳處,一張張黑色圓桌圓凳,就跟現在看古裝劇裡的客棧一樣。
順著入口,一旁排列著50.60年代的用品,如紅色公共電話、黑色旋轉電話、明星花露水、面霜、偉士牌機車、傳統木製碗櫃、瓷碗瓷匙、鐵製熨斗....看得出全是用心收集而來。上至二樓展示著很多同屬50.60年代的電影海報,裡面的一些影星,如成龍、洪金寶、黃百鳴..等,至今還是耳熟能響。我從二樓快速再踱步至一樓,因為打從入門起,底處一角的那個古早柑仔店很是吸引我的注意。靠近一看發現,另一角還有一個理髮廳。有趣的是這裡的物品同之前散落在走廊、二樓、樓梯間裡的那些物品一樣,都是費心蒐集而來佈置而成的,可,或許有主題、有整體性,遂,那座生鏽,幾近壞掉的老式可旋轉的理髮椅、鐵製吹風機、漆成綠色的木製儲物櫃、泛黃紙張上,男士西裝頭圖形的畫框,比之前零星看到的那些木馬搖椅、小孩玩的噗噗車,更深深吸引我的注意。我突然想起前兩年在開普敦第六區博物館裡的景象,那裡,也是悉心蒐集過往物品,但卻分門別類以居家廚房、臥房、理髮廳、門廊...分門別類盡量還原當時的景象,並適時的在一旁加註一些說明,讓參觀的人更容易瞭解到當時人的過往生活。

在這個采風館裡,看得出來橫山鄉人的用心,只是,如果能夠以一區一區間隔,就像這個理髮廳以及另一方柑仔店那樣完整的呈現,而不是只是這裡東放一台三輪腳踏車,那放置一台古早擔仔麵攤或者縫紉機,會讓人來得更有所感受些,也更容易讓80甚至90年代才出生的青少年們更容易一眼看出30、40年前的舊式生活。

從采風館後院跨個馬路爬上階梯,上面,就是內灣戲院。內灣戲院,興建於民國39年,是一座純日式的木造建築,屋身,以木板材建構,屋頂,則覆上黑瓦,是一棟極有味道的建築物。只是,從這方階梯爬上來,頂端是個ET,而另一棟建築物屋頂上則掛著蜘蛛人,雖然都跟電影有關,但好萊塢的這些玩意跟這兒,實在有點不搭嘎,不知道為甚麼,覺得乾脆甚麼都不要放還好點。


同橫山采風館,這裡也努力想要營造復古風情,入口處有菸酒公賣局、黑松汽水的招牌,綠色的復古郵筒,「柑仔店」也比采風館要來得豐富些,ㄤ仔標、白雪泡泡糖,各個年份的大同寶寶..古時候應有盡有的小物都看得到。電影院室內,除了放映螢幕外,這裡也改裝成可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客家菜餚的特色餐廳,必須要用餐才能入內參觀。這樣的經營模式,也沒有什麼不好,老式建築也需要一些經濟來支付照護維修費,只是,這個問題,一體兩面,有些人或許會覺得不近人情,市儈了些!

內灣戲院周邊雖然商家林立,有些商家賣的東西也略嫌沒有當地特色;不過,能夠在這間木造戲院裡一邊享用客家菜餚,一邊看看以前二秦二林主演的電影,餐後,再參觀洗手間後方的蓑衣、美髮院的燙髮器、縫紉機、各式旗袍、學生服...等台灣古物,倒也是不錯的另一種體驗。

註:本行程乃參加經濟部商業司魅力商圈活動邀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