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0, 2020

【美劇】Emily in Paris

 

推薦指數:5串巴黎鐵塔鑰匙圈

也來蹭熱度。(笑)

十月連假裡能出現個簡單易懂,不用花太多腦袋與時間就可以娛樂一下的劇集,真的也很不錯。

這齣美劇的結構,簡單講就是:【穿著Prada的惡魔】+巴黎版的【慾望城市】這樣。一個從芝加哥移居巴黎的行銷專員,面對歐洲巴黎的職場文化衝擊的種種小故事。

許多人看這齣劇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也太缺乏真實感,刻板印象的東西太多,不符合時代潮流。說真的,這些評論對我來說都無損於到底要不要看劇的影響判斷力。生活狗屁倒灶的事情太多,誰還會想要在看劇的時候再看一齣悲慘世界???講不真實不實際的人也蠻無聊的,多數的連續劇跟電影,請問是實際到哪裡去,就像007,你真的會拿實際的間諜或者特務來比較?戲劇的存在有時就只是提供娛樂,所以真的不用想太多。

硬要講實際面的挑剔的話,它當然有很多可以挑剔的地方。比方說,去過歐洲的人都知道,大多數的路面都是鵝卵石。不是說不可以穿高跟鞋,是說誰真的會每天穿得像Emily或者Mindy那樣又細又高的高跟鞋在巴黎走跳?!下場只有一直卡在縫縫裡,而且那麼貴的鞋子,跟刮的亂七八糟的,不心疼嗎?!巴黎人也不會穿得跟艾蜜莉那般的五顏六色花花俏俏,可,那又怎麼樣?!戲劇的運用本來就會有置入性行銷的手段,美麗的衣服如同艾蜜莉對劇中高級品牌設計師裡所說的:一般人就是因為買不起,所以才會看看【花邊教主Gossip Girl】把劇中人當成一個指標,也許以她們生活為目標而在實際生活裡努力賺取去買些時尚品牌來犒賞自己,這,也沒有甚麼不好。

至於有些法國人看了整個跳腳,嫌棄太多過時,對巴黎人有太多刻板印象。這點我也是笑出來,某程度上來說我是同意徐譽庭這個編劇說的,她說當你在戲裡面看到某些討厭的腳色的性格或者行事,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缺點也同樣在我們身上,似曾相似。這段話也很適用於巴黎人身上,自己看到自己生活城市的人被講述成:很無禮很mean,上班時間鬆散,吃個中飯可以吃很久又或者對於外國人不會講法文一直糾正陰陽性過於嚴苛;也許,是刻板印象,但,這不正代表了就是有這麼多的法國人是如此地對待外國人所以才會造就成今日的刻板印象?!難道他們也不該反省一下自己的作法與態度?!身為外國人我倒是覺得描寫得很對啊!也許與時俱進,現在的巴黎或許有所改變,但,昔日過往在巴黎的時候確實只要你一講英文,不管是餐廳的工作人員百貨公司的售貨小姐,真的也都是先白眼一頓給你然後心不甘情不願的才跟你對話,你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罷,點不到餐點那也是你家的事情,誰叫你不會講法文。另外,爭辯顧客永遠是對的?!這點,歐美都不遑多讓,五十步笑百步;反觀顧客至上的只有奴性比較重的亞洲人,但,這也只是文化上的差異,無關批評與對錯,實在不用過於嚴苛的看待這齣戲碼。就連對照工作態度也是一樣,劇裡Luc曾經跟emily說:you live to work, but we work to live。其實這只是個人對於工作的選擇問題,我認為不管哪個國家都有這樣不同的選擇的人,有些人天生就很喜歡工作,喜歡從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可有些人工作的目的可能只在於賺錢供給生活,只是比例上顯露出歐洲人比較會生活,工作的目的都在於生活,如此而已,並不代表懶散,法國人實在不用對這一點過度反應。但相較於歐美,以亞洲人的眼光來看,我都會覺得亞洲人比較可憐一點,因為社會包袱傾向於前者,就像mindy說的,在巴黎的好處(歐洲)是,就算你無所事事都不會有人管你,反觀要是在亞洲社會,就會被講成是好吃懶惰,人生沒有工作猶如輸家一樣。在態度上,就很不一樣。

刻板印象這種東西當然每個國家都有,不過我實在也不懂法國人在批評甚麼。本劇開宗明義就是講了Emily就是用一種美式的觀點來敲開不同文化的契機。她本來就是個外國人,本來就如同Slyvia講述的,可能就是沾個醬油的,一年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了的,懂甚麼他們這種在當地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既然是外國人的眼光,那當然就是有所謂的刻板印象,演繹出來,到底哪裡不真實了。戲劇畢竟不是個是非題,猶如Emily所說的,這只是從一個角度裡去點出她看到的世界。無須大驚小怪。

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但,就是一種嘗試一種改變,可以帶來新的視野。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獲得很多新的東西。例如,傳統的廣告行銷VS社群行銷的廣告效應。在劇裡也提供了很好的雙向思維。所謂的網紅inferencer對於行銷就是一把雙刃的刀。究竟他們是真心的喜歡你的品牌為你發揮引響力又或者只是藉由這些產品來反行銷自己?!對於傳統行銷公司而言,Emily無形中也提出了一套見解。身為前部落客,這點行銷運用手法倒是看得覺得莞爾;互相拉抬當然是一種行銷手法,但更多的人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可能就是想要些小贈品或者爭取報酬。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許有些公司會覺得靠網紅來行銷可以節省很多成本;一體兩面,當你付出的成本比較多的時候,身為甲方就更有資格要求乙方把事情做到專業的水準,這點,跟一心多用的inferencer相比,又是另層不一樣的結果。這些,都值得藉由戲劇兩造的演繹自己做一個思維。

後疫情時代,各國能夠出國的機會有限。在此情況之下,雖然巴黎人自己覺得這劇太不切實際,給太多外人粉紅泡泡的假象。可我以為,那又怎樣?!這無疑是對一個城市最好的行銷。也許將來哪天有人去了會幻滅,不過,都會是一場美好的經歷啊!以這種角度來看的話,就不會覺得這齣戲又多冒犯了。(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