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10, 2012

【閱讀】愛在巴黎午餐時Lunch in Paris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受推薦序的影響,寫推薦序的筆者說她一起頭就興味盎然,停不下來。看完三章後,我心想:幫人寫序果然都要誇張點,哪來的興味?!作者起頭的愛情故事,坦白說,我看的覺得很無趣;異國戀情的情節要比她精彩的,多的是。她這,實在不足為奇,也沒啥好欣羨的。雖說如此,但後面附錄的食譜,看起來十分有意思,所以我也就耐著性子再看看她的故事。

可隨著她決定定居巴黎,美式文化與法式文化開始出現了對比,開始讓我覺得有趣了起來。光是她第一次去見情人的父母,提到要以什麼主題當開場談論話題,就可看出端倪。書裡寫道:『法國開啟對話方式較為細緻。工作被視為無趣,錢不可能,政治也是。...度假話題倒是可以放手一搏。』越讀到此,不禁笑了。不僅法國,事實上,我一直覺得歐洲大陸的人都比北美或者亞洲人要更來得重視度假生活。工作,是必要的,但,不會像美國人(或者亞洲人)那般的汲汲營營,特別如女主角那般是從紐約出身的;是以,可以理解女方家裡的人對一個擁有高學歷的知識份子卻只是遊走於廚房與市場之間,只當個家庭主婦的質疑。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衝擊。讀到這段的時候突然想起莊祖宜,她也是從一個人類學研究學者轉戰至廚房工作。價值觀會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氛圍而有所不同,沒有對與錯。能夠喜歡,並且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事

自傳式的書寫方式,特別是心情、思考轉折,若非當事人,很難瞭解箇中滋味,有時,甚至會覺得叨叨絮絮;不可諱言,伊莉莎白寫的這本Lunch in Paris,偶爾不免也會讓我有上述的感覺。所幸,每個章節後面,她都會附上該章裡提及到的菜餚的食譜,可以讓人稍微轉換心情。食譜寫得挺精簡的,實作的難易度不是很好辨別;不過,對照她前述描繪那些食物嚐起來的種種,光想,就垂涎欲滴,也會讓人有種躍躍欲試之感;從中也可以瞭解到法國飲食的寬廣度,不知不覺的也連帶的想起了茱麗亞柴爾德Julia Child。法國的飲食文化真的是有種魔力,只要參與其中就會不可自拔的愛上,進而捲起衣袖,下手做做看,進而展開不一樣的成就,古有茱麗亞柴爾德,今有伊莉莎白;當然,後者的食譜功力,無法與前者相比擬。可是,從中窺得法式文化、社會風情與日常生活的態度,倒也是不同的收穫。

註:本書為
eggshell 敲開美好生活提供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