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照片的時候看到這張,著時一驚(←其實,前幾天在床上翻到這本的時候也驚過了)。這本
《歷史學家》,是我去年農曆春節的KPI;當時,決心在九天的年假把它讀完。
這本,不是我第一次看了。第一次得知這本是分別聽三位朋友說的,都說很好看,遂,圖書館馬上去借。書頁多達600頁,不知或許是當時手邊太多書,這本,始終才翻了40-50頁,期限到了也不想再續借就這麼還回去了。再拿到手,是因為同事有,當時他是這麼說的:如果書櫃裡只能有兩本書,這本一定是唯二之一。都下這麼決絕,讓人肅然起敬的評論了,再不看,說不過去。我想知道到底為啥這麼大受好評;馬上伸手借。焉知,第一次看的時候記憶模糊不清,只能再重新閱讀,可,莫名其妙的是,九天過去,我又在第一次看到卡住的地方,又。卡。住。了。到底是翻譯翻得怪還是我理解有問題,總之,前面鋪陳的人物總是讓我混淆,第二次看的時候有比第一次好,搞清楚一點;然,書就是這樣,引人入勝的點,不見得人人都一樣。就像讀書時代,每個人都跟我說
《挪威的森林》有多經典多好看。我拿過很多版本(因為一直再刷),看了很多年,卻始終卡住,讀不下去;直到有年,因為颱風被困機場八小時,沒事幹,這本,才因此讀完,但,妙的是,我感覺不出所謂的『經典』的點,在哪裡。可,同樣的作者,另外一本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卻讓我愛不釋手,看了又看。而這本,也被我列為如果書櫃只能剩下幾本書,這本書絕對是必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