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09, 2016

2016鐵人兩項初體驗

從來沒有想過要參加鐵人賽事。除了游泳根本不算會游之外(換氣不順),對於自行車,我也沒有興趣,更覺得要照顧一台車很麻煩,是以不要說鐵人三項,鐵人兩項,也沒有考慮過。

友人C倒是興趣滿滿,從前年就一直說她有同事去參加三鐵接力怎樣怎樣;我,直接裝耳聾,假裝沒聽見。到了去年,另一個強迫症朋友,瘋狂游泳,考過1000公尺30分鐘內要游到的鯨魚池之外,年游量還累游了600公里(真是有病來著),友人C更是信心滿滿,覺得我們組隊有望,在去年年底的姐妹會,下了今年的KPI,其中一項就是:參加鐵人三項接力賽。我,還要負責找賽事。當時心裡雖然有點不願意,但不置可否的原因乃:反正我沒車,自行車也分配不到我,負責最後一棒跑步~不用怎麼練,還行。

忙著準備名馬之時,是有瞥到一場三鐵接力,遲遲未下手的原因一則是覺得,苗栗雖遠不遠,但說近也不是很方便,除此之外,雖然強迫症的不怕開放性水域,但,通霄耶,風大相對的浪也大,這樣,對強迫症的來說好像有點太殘忍(←我真是個好人啊),那就當做不知道,沒這回事就好了。可,就在放棄這場後沒多久,隨後,又收到了ELLE寄來第二屆ELLE RUN WITH STYTLE的EMAIL。去年參加過,覺得 玩票性質的這場活動,報名禮給的還不錯之餘,當天賽場上贈品豐富得不得了,拿到手軟,算是可以一報的路跑活動。打開一看,發現今年除了路跑之外,竟然還多了個二鐵接力(註)。頓時覺得:參加這個好了,雖然只是二鐵接力,但,蘆洲怎樣都比苗栗來得近多了,不用舟車勞頓也不用張羅住宿,報名禮又豐盛,拿這個隨便玩一下就好了。

妙的是,負責主辦單位的行銷公司,或許也是第一次辦理二鐵,整個網頁上除了coming soon之外甚麼訊息都沒有,甚至開放報名後也只先開放7K跟21K的路跑部份。我在只交代友人C先把5/7這天空下來後,也逐漸遺忘了這回事。等到再收到elle的電子報,點進去看,發現,二鐵項目竟然已額滿,滿心不太爽之餘去信給對方說:「你們根本就沒有公告二鐵甚麼時候開放報名,等到都額滿了之後再寄email給我們要我們報名,是要幹嘛?!我有興趣的是二鐵部份並不是路跑』後對方雖承諾如果有報名未繳費的狀況一定馬上通知我,但這通知,一等就是等到四月中。

匆匆忙忙的報完名之後,再仔細看之前細節欄裡只有出現coming soon的路線圖及其他部份,越看越覺得不對勁,RUN 1是7KM,自行車是20kM,RUN 2則是3.2KM,這樣接力是要怎樣接啊?!跑完的人之後在原地傻等等到騎完車的回來再跑3公里多?這樣,會不會有點蠢?越想越覺得怪之餘,終於忍不住打了電話問了兩鐵接力的部分,簡單開頭直接就問,一組兩個人報名,請問是要一台車還是兩台車?得結果是:兩台車唷!這個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跑完之後騎車騎完再跑步。當場聽完我整個翻白眼,「接力」這兩個字的用法不是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就叫接力好嗎?「接力」這個字眼用在鐵人賽上的解讀應該是一人負責一項接著做,好嗎?...這間行銷公司為什麼要畫蛇添足的多加了「接力」做了讓人產生誤會的事呢?當然,後續的網頁中完全看不到「接力」這兩個字了。但,有啥用呢?我已誤會而且錢都繳了,重點是:我。還。沒。有。腳。踏。車)))))))))
說沒有腳踏車是言過其實。我是有腳踏車的,只是,是一般的菜籃淑女車,跟那種拿來比賽有變速的自行車,重量跟速度就差很多,不適合。我唯一想到的就只有:跟人或者車行借車,以及UBIKE,霎時馬上探問有比過三鐵的高中同學J1,聊著聊著說可以借我之外,卻落下一句:「可是..我覺得你放棄這場好了,太趕了。」當時我底心裡想說:媽啊~連有經驗的都覺得這樣我練車的時間太短,這樣,到底行不行啊?!而且,雖說她熱情大方又好心的借我車,可她住天母啊!跟我家是天南地北的遠,想到要牽車我都覺得累,同步又問了住的離我家近一點的,也有參加過113賽事的J2同學老公,得到答案則是:反正妳只是玩票,拿UBIKE去就好了,這樣也沒搬運的問題,直接捷運站借一借就好了。而且又安全。(他是認真的)。坦白說,J2同學老公講的,有打動我,因為就算是借到車,當天要怎麼連車帶人在清晨四五點的時候到蘆洲,想到我頭都痛。

有了腹案(可借到車)心裡也就踏實點,時間只剩三周,平常又沒有練車,雖說感覺是真的有點緊迫,但我大概想了一下,還是得在有限的時間內擠出一點時間來練車,因我不想當天把自己搞得很狼狽。沒有工具的情況下就只能先使用UBIKE及飛輪課來製訂一下訓練計畫。

訓練Training Program:
1.維持每周一次30分鐘的飛輪課,利用下課時跑回家(約2.5K),這樣可以順便練J1同學說會死人的轉換(可以練三次)
2.下班的時候如果搶得到UBIKE就騎UBIKE回家。能練速度是最好,不能至少也可以練練大腿肌。

看得出來跑步的部份我打算是先放棄不練吧。可是,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每次下班回家的時候大包小包的,搞得我就不想騎UBIKE回去了(菜籃很小很難放東西啊),要不然就是覺得吃太多沒運動不行,還是要出去小跑一下消耗卡洛里(跑步還是方便點);等跑完後,完全沒力加上覺得今天有運動過了,騎車就免了。

偶爾一兩次有成,騎個六七公里多,雖已不像以前一樣覺得腳沒力踩不動,但,時速完全沒有上來,差的時候12,好點時15,有次發狠全程河濱沒有紅綠燈的騎了一趟10公里,累也就算了,努力飆踩出來,時速還只是18。兩三次搞下來平均時速只有15(這個,說出來被平常有在騎車的同事笑翻,還被反問:妳到底有沒有認真騎啊,就算UBIKE,時速也一定可以到20)。說不挫折,是騙人的,可時間真的稍緊,就算我有心想要發狠練車,以沒天份的狀況來看,也是沒法一蹴即成,我只能轉換思維:那就是必須跟J1同學約時間牽車,車沒到手之前,還是只能靠UBIKE檔著,而且盡可能騎遠一點練腿力,讓前後大腿肌習慣一下。

除此之外,過去的這幾年,雖然有跑步,但肌肉群不同,我的股二頭肌一直呈現著睡覺的狀態,是以就算有上飛輪課,成效只有停留在從以前的五分鐘就想要出去,到好活死活的ㄍㄧㄥ完30分鐘的程度,一樣,緩不濟急;累得要死都已經做過伸展舒緩了後再開步回家,第一回還是快要了我的命,前兩百公尺根本跑不起來,霎時完全瞭解同學J1說的:很想死。

這兩周種種狀況顯示,自行車這部份我還是很危險,加上晴天霹靂的再發現,這場RUN 1的關門時間,竟然只給50分鐘,當場大驚。因我本來的打算是以悠閒的七分速跑第一輪,留點體力給騎車,至於最後一段,就不管它了,反正有30分鐘。可,在車速不夠快,前一輪的時間又給的不夠多之餘,我只能重新轉換策略:那就是沒法悠閒跑了,前7K最爛也要用六分速來多抓一點時間補給自行車的部份。最後一周開始逼自己必須搞點跑速出來,最後一次跑時有逼出40分左右,就不管了。

至於自行車,只有在跟J1同學拿到車後騎回家時,大概瞭解一下操作的方法之後,就再也沒碰過,畢竟,我住的地方是公寓,還是四樓,沒電梯。就算拿到車後每天都想說:好,明天要發奮圖強早點起床騎一下再培養一下感情,但想到要扛上扛下,整個就又覺得煩了,完全的沒。再。碰。過。的,然後,活動的時間就到了。

賽事當天:
在不甚了解的狀況下,當天我很早就到了活動會場。陳姥姥進大觀園,最好奇的莫過於自行車的轉換區。喔~原來,是長這樣啊!
現場巡過一輪之後再回來,車子變多了,橫掃一眼,發現,還是有人拿菜籃車,而且跟ubike長的也很像,也是有簡單變速的。當下我只能說J2同學老公說的真對,車子,只要你/妳騎得動,也沒什麼不可以。

這天,天氣非常的熱,才六點在活動區裡晃啊晃的,太陽就已經高照讓人滿身汗了,逼得我們在賽前就先吞掉一顆鹽錠先。而這種雜誌社辦的,說真的,我都定義為:活動,心裡總覺得不太可能這麼嚴格執行關門。但,我是那種只要人家有寫,就會按照遊戲規則執行的那種人。它不嚴格執行是它的事,可我有我自己的原則。遂,這也是我第一次在起跑前就一直往前挪動,想要站個好位置,早點出去。

RUN 1: 7KM
開跑後沒有拍照沒有東張西望,很專心的避開人群往前邁進。五月,6:50分的起跑真的算太晚了,除了太陽高照外,地面溫度已開始升起;河濱的路前段有點窄,但還好因為與21K的同時開跑,跟著前面有速度的一起跑還是比較有效率;也於是天氣雖然炎熱,但跑起來的節奏卻也維持的還滿穩定的,順順的往前一切倒都還可以。或許正因為心無旁鶩加上想要多留一點時間給自行車,彎道進入會場後看了錶竟在40分內,這7K跑得比我想像中的好。

只是這二鐵的遊戲規則,我真的是搞得不是很懂,即便已到腳踏車擺放區,但也沒地墊感應,工作人員一直說往前往前繼續往前,但自行車轉換區是設在草地上,上面又鋪著噗攏共薄紅毯;凹凸不平的草地加上毯子太薄沒有垂重,踏在上面很容易就捲起來,要小跑步的在上面移動,簡直就像障礙賽來著,嚴重拖垮速度,此段到底是有算還是沒算我實在也搞不清楚。好不容易到了車子的停放處,趕緊拿了車上的水壺補水,吞了顆BCAA與鹽錠,匆匆忙忙戴上帽子牽著車就又開始跨越這紅毯障礙路。真的是不得不說這個配置點真是很莫名其妙,草地上要牽著車走本來就很困難了,加上趕時間,小快步的拖走,車體不平衡,歪歪斜斜的徒增車子倒地的風險,很擾人。(輪胎那麼細,要怎樣,我不會換胎啊)
自行車:
在不知道要怎麼做的情況下,看著別人怎麼做就跟著怎麼做。我原先一直想,晶片綁在腳上,這樣騎自行車時是要怎樣處理;看著前面的人脫離了草地區之後也還是牽著車,沒有直接騎,我也只好依樣畫葫蘆效法。果然,到了成蘆橋下,有簡易的檢錄以及地墊,所有的人要牽著車先通過了那個檢錄,才可以騎上車,正式自行車的路段。

而我也不知道是該說是主辦單位沒寫得很清楚還是我自己噗攏共,總之,一直到騎上路我才知道,啊~原來自行車是騎在馬路上,是有交管的,不像我以為像台北市那樣就騎在河濱自行車道這樣。霎時,我就稍微可以諒解這關門時限幹嘛抓得這麼緊這件事了,而也因為是騎在馬路上,路,很大條,不會有撞到的危機,就比較敢放膽騎乘了。

話雖這麼說,但這條路上的減速橫條小白線,也太多,每次車體在上面喀啦喀啦的時候我都很怕我自己也跟著會飛出,騎得戰戰兢兢。一段5K折返再繞兩趟的路程,就心理上而言,還蠻不錯的,因為總覺得騎沒多久就折返了感覺離終點又近了點;只是原先一直以為是平路,到折返處上還有個坡,當真是讓我不免覺得好加在這車是多段變速的,不然拿UBIKE來騎,轉到要多用力踩好幾圈之餘甚至搞不好都還得要抽車。

怕被關門,也怕車體太輕自己不太會操控,此20公里,從頭到尾我都是悶著頭專心騎,眼睛直盯馬路,手完全不敢放掉更別提中途補水這件事,只想著快快結束。跟有在騎車的人相比,車速,並不是很快,是以這段路上我自己覺得被很多會騎車的人給輾過;但,反正我的重點是安全為上,就也不用想太多,快快踩騎快快到就好。這段,手錶計時大概花了50分鐘,被有在練車的專業人士D點評:略慢。

當時,我是沒有多想的。兩趟繞完在檢錄區下車牽車進轉換區時只覺得:最討人厭的部分終於完了,而且在時限內。剩下的,有30分鐘,可以安心了。再度通過惱人的紅毯障礙區把車子停放好後,猶豫到底要不要補包能量包(註:事後才知道應該要先把能量包擠進水裏去,這樣前段跟後段都可以直接補到),最後想說只剩3K應該沒啥關係,用力補完兩三口水再吞了顆鹽糖後,悠悠晃晃的往第三段移動。
RUN 2: 3.2KM
最後這一段,我只能說現場的工作人員引導的很差。雖說有指標,但,也只有轉換區那邊標誌了往左而已,實際往哪?他們只會說:往前往前(廢話我也知道往前),而且,人,只會憑著過往的經驗去推敲,遂,向前時沒看到晶片感應地墊,整個更會疑惑到底方向對不對;加上賽前就知道要拿兩個信物,自行車這段完全沒有拿到就已經讓我心生疑竇自己是不是疏漏了,現下又看不到感應墊,整個就是很想問個清楚。

總算得到一個:等等前面會再發信物,才開始安心移動。雖說事前雖然有試過三次轉換,大概也知道起頭最難,只要身體放鬆,腳步就可以邁得出去,漸入佳境。可,八點多,太陽比之前還要熾熱,加上心裏上糾結著第二個信物,我想,我當時在一開始轉換時應該就忘了「放鬆」與「冷靜」這兩個關鍵字,以至跑起來,腳步稍微沉了點,很不順暢也遲遲緩不過來;加上才剛起步100公尺就看到前面的參賽者大多都是用走的,破窗效應之下,當下也冒出了:「人家都用走的,我幹嘛這麼認真,乾脆也用走的就好了,反正時間一定來得及。」

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必須還是要歸功跑馬拉松時的經驗。不想被太陽曬的情況下,只有慢慢跑才能快快回。寧願跑得慢也不要用走的,還可以多節省一些時間。我原先以為這個3.2公里,大概像之前7公里那樣,中間1.5公里設個折返處,來回。殊不知,這個疏洪公園,比我想像中的來得大,繞一圈剛好3.2公里。若是平常練跑,那這區域還不錯,可此時艷陽高照,完全沒有遮蔽物(竟然半顆樹都沒有),人實在快蒸發,只好咬著牙慢慢推進,想要快點回去少曬點。速度,出不太來,體感上我自己是覺得落在6'30"到7'00"左右,可手錶的顯示並不是這樣,竟然一直6'00"前後,使我真心覺得手錶大概也曬到秀逗了。

快到終點的時候,看到前方的終點門前有人在拉布條,心裡還想:唉唷~怎麼這場這麼有心,每個二鐵回去時都還會拉衝線布條歡迎。等進了終點後我才知道,原來竟然擠進了分組三,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的我也才恍然大悟為啥終點前一百公尺,旁邊的工作人員叫我加油~快一點唷!快一點...(後面沒聽清楚說啥)

這樣的結果,當然是始料未及且覺得很不真切,因為我明明就覺得我前面有很多人。而且把所有項目分拆來看,不管是跑速或者車速,我都只是很一般,單項裏跑得比我快或者騎得比我快的大有人在;只能說,現在賽事太多,一周好幾場同時以分散掉很多人,而同時間有比三鐵或者兩鐵的應該也都去了鐵人殿堂裏的最高賽事:CT賽了吧!可,不真切的同時中,我也不妄自菲薄,競賽這回事就是這樣,運氣,也是一種實力,沒甚麼人參加所以得以出線,這也是我的運氣;而且,我事後想了想,也許分拆來看,每一區間,速度,都不是最好最快的,但,總合平均有達到縱效,就是結果。整場賽事我算是以備好自身的需求,瞭解當下的身體狀況去執行,沒有搞爆衝,以留有餘裕的方式在炎熱的天氣推進(不想中暑),是以最後沒有爆掉。如果硬要想個勝出的理由,那就是最後的3公里大家已經在走路的時候我還是用跑的完成吧!
關於補給:
另一個出線的原因我自己在想,跟大會的補給很不怎麼樣也有關係。

這年頭,賽事多,台灣人很好命,都被眷養的很好,是以賽事補給大家都不會自己準備。賽後跟認識,也有去參加的人聊天,他們普遍覺得此場二鐵補給設得很差,自行車段都沒有補給。我直覺就回了:可是,自行車部分本來就是要自己準備的啊!後來很想咬斷自己的舌頭,因為對方說:轉換區那至少也可以設個水站吧!坦白說,我認同她說的這個部分,因為我自己車上有備水,加上我車段上不敢放單手補水,是以20公里騎完之後,我水壺裏還有一半的水,夠我轉換Run2前使用;可,這不代表每個人跟我一樣,有些人或許在自行車段上就已經把水喝光了,高溫已經上三十度的情況下,確實是會很渴,轉換區如果有水站,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我有再探詢參加過半鐵、標鐵的同學自行車段的部分,平衡報導,她的回答是:「短程的都不會設,要自己準備」我想了想,簡章上確實也標註的很清楚,二鐵的補給站只有兩站,一站是在Run 1的3.5K折返處,另一站則在Run 2的1.5K處,想來他們也是如同我同學所說的,覺得自行車上大家都會自己備水...但,這就是認知的不同,因為騎乘的公里數不多,參賽的地點也頗方便,是以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是初體驗,所以不知如何準備起。而一些有經驗的,就如同馬拉松賽事一樣,有啥問題衍生時,大家吵成一團。我又說提出:「可簡章上都有寫啊」有經驗的友人會回答我:「要叫那些老馬看簡章,是不可能的」的狀況一樣。總之,就是大家都不會看簡章。(這場我在拿到物資時發現沒簡章、說明手冊,整個覺得這主辦單位實在很兩光。幸而賽前三天有再email額外通知細節)

在此情形下,我只能說,天助自助者,如果簡章上都有標註清楚,可參加的人自己沒看,那,真也怨不得別人。有給,是佛心來著,沒給,就是你/妳自己要想好自己的需求自己準備啊!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都是主辦單位準備的。當然,我也承認,我也是依靠著過往曾經遇過不好的經驗,覺得千萬不能靠別人,才會養成自己準備的習慣;但,這就是比賽,這就是現實,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沒有人比妳/你自己更瞭解妳/你自己。是以,事先想過要,還是挺重要的。


What i Learnt:
①正確騎腳踏車。因為必須要練習自行車,即使拿UBIKE來,我這才發現我真的是不會騎腳踏車,因為我連基本的坐墊調整的認知,之前都是錯的,踏板與膝蓋之間的角度根本就是不對的,因此總是騎的很費力。套句友人D說的,現在已經不是騎腳踏車上學的時代了,要會應映調整啊。雖然現在也不見得靈光,但,至少在幾次調整試驗過之後終於明瞭正確的位置所帶來的助益。
②不同的運動所用的肌肉群都不一樣,要串聯起來更是一門學問。不管習慣或者不習慣,當下放鬆冷靜還是最重要,過度的緊張只會讓肌肉相形跟著僵硬,更不利活動。
③無欲則剛。跑馬拉松時經歷過N次了,不要想太多,就依照當下的感知進行;用在鐵人兩項上同等適用。
④事前完全無法決定要怎麼補給能量包,賽時選擇放棄。後發現,其實事先把能量膠擠在水壺裏補,這樣就可以了。方便又省時。
⑤既然來回都會回到轉換區,可以在轉換區內多放瓶水或者一個小袋子裝雜七雜八或許要用到的東西在車架旁,有備無患。

剛好看到不錯的文章之延伸閱讀
鐵人的夏日抗暑大作戰(二):補給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