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1, 2017

Let's Exchange books

在參與這個交換書的遊戲之前,我想了很多;原因在於交寄地址。這個交換書的流程,是這樣的:以臉書為基礎,當你參與上家貼出來的活動,上家必須提供他/她的收件地址給你,而你也要提供出你自己的交付地址出來給下家的人使用。看似容易,但細想就也會知道不妥,如果是考慮到個人人身安全問題的話,太詳細的地址就會產生問題,畢竟,樹枝狀的延伸下去,地址也會同樣的會一直被留貼出去,雖然是以私訊的方式,但,太多的未知陌生人。是以,我還認真的考慮是否要搞個郵政信箱或者便利店代收的這個機制。最後,都沒有這樣做的原因是:先不要想太多~想太多就會自我設限,進而錯失掉一些機會。

就像和朋友聊起此事,他提到:這不就是二手書交換嘛?!

坦白說,如果只是針對『書量』的部分,我是不會參與這項活動的。如同友人說的,這樣,我去圖書館或者跟朋友交換借書就好了,何必搞這麼多事。可,不管是去圖書館或者和朋友借,這,都是一種主動的過程,在這個主動的過程裡,自身的喜好會佔很多絕對的原因,也於是,就算是二手書,翻看的就很容易流落於平常就喜歡看的作者與型態;反之,透過這種樹枝狀放射出來的陌生人的選書的被動方式,很有可能會突破一些盲點,進而有了看平常都不會接觸的類型的書籍,所以這也就成為我想要參與這個交換書遊戲的最大契機。

除此之外,透過機制,還可以觀察到一些事情。如,你的朋友圈裡的讀書參與率,當然,這不見得準,因為活動傳來傳去已傳了很久,是以可能有些人都已經先參與別人的;還有一個也不見得準,但,透過一則的貼文,大概也可以了解在純文字的貼文下,究竟會完整仔細閱讀的,比例大概是怎樣。

遊戲的過程中,同樣也可以檢視自己是用怎樣的想法與態度在處理。我個人是什麼樣的書籍都來者不拘的。但在選書寄給別人的時候,我考慮到的是:不要太艱澀、不要太冷門、不要政治化、不要太沉重太灰色、是容易輕鬆閱讀的故事但也不是太熱門的書,避免很容易對方也看過。當下冒出來的全都是日系作者,偏好,在此也一覽無遺地流露。

你是怎麼想的是怎麼處理的,同樣的,你所接收到的書就會是怎樣的被想過被處理的,我,是這樣想的。也於是,與其說我想要書還不如說,我其實更看重的是這個過程,看看別人寄出來的,會是怎樣的書單。你所展現出來的生活、態度與氣息,都是從曾經閱讀的書所累積出來的;而我,也很讚同那句:要大概了解一個人,從他的書櫃裡就可以看得出來。

只是沒有想到,實際收到的時候,獲得的感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從一開始,是透過平信、掛號還是快遞的方式,書籍是透過怎樣的方式被包材..一樣一樣抽絲剝繭來看,都讓我覺得有趣極了。

首先,就我目前所收到的書,每一本,書況都很好,代表了交寄人都是很善待書籍的人,有的,甚至還加裝了書套;就算沒有書套的,為了避免運送中書頁的凹折,書籍的外面也都會多裹上一層外包裝,又或者交交疊疊的緊密封好。多數的人,不會留下自己的地址(我自己是有留,因覺得將來或許可以繼續交換寄書),表示確實如我所想,這個遊戲最大的瑕疵還是在於一般大眾還是很介意向陌生人透露住址這個行為。

再來,就是選書了。當初我也有想過,在被動的狀況之下,有可能得到的會是自己也有的書;果不其然,第一本,我就收到了,不過,這也無坊,就機率上來看,目前比例也不大。而在眾多書籍當中,只要有一本是出乎你意料之外,那整個參與的過程就真的蠻值得的。一如這回我得到了:沒有您,就沒有我們這本講北韓的書籍。北韓的書籍,目前我最想看的,當然就是朴研美的為了活下去。但,同樣都是講述北韓的景況,這本,我孤陋寡聞,沒有聽過。網上搜尋了一下大鋼,發現,就算都是講北韓,但兩者差異性很大。一個是脫北者的自述,一個則是南韓進去臥底觀察而出的故事;一個家庭背景極窮,一個觀察的標的都是權貴。光是這本,就讓我整個眼睛為之一亮。我只能說,眾多下線中,這位選書的能力實在太強了,也不由得讓我開始猜起來源是從哪個下家來。

而我原本以為,這樣的活動,可能有些人就是會把它當成出清家裡庫存的概念,沒想到大家都很遵守遊戲規則,選的都是自己看過而喜歡的書,有位,甚至還跟我一樣,書皮貼了一張便利貼,寫了書籍綱要以及為什麼要選這本書寄送的原因。這種:我雖然不認識你,但我是認真以待,真心希望你也喜歡而傳遞給你的這種心情,我很喜歡。是以,沒錯,或許就結果來看,拿在手裡的都是一本二手書,可,這過程,嶄露出它原主人的處事態度與生活風景,付予了它不同的溫度,更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