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0, 2021

【電影】孤味

 

推薦指數:四顆俄羅斯軟糖

因為都寫了感覺看起來很像看舞台劇的【腿】,突然就想到了也算同一時期,比較流漏自然的【孤味】,就順道也一起寫一寫好了。

乍看【孤味】的海報或者描述手法,很像日式電影。有點像在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海街日記】是這樣,【橫山家之味】也是這樣,看著看著還覺得,要說是這兩者故事的結合,好像也可以。

也不意外啊!電影裡以秀英女士70歲的年紀,跟導演說過,原型就是外婆的故事來看,早期的台灣社會的處事價值觀確實也受到很多日式風格的影響。都屬於比較壓抑。甚至於現在的日本社會,女性的角色也都多還是比較被壓抑的那一方。是以,聽到某些文青的論述寫道:都甚麼年代了還要訴說這樣的情節,淑芳阿姨還得靠這樣的角色拿到金馬獎女主角。我稍微也忍不住想要辯駁,歷史的社會包袱,本來就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夠擺脫,它就是一代經過一代的改革與洗禮,考慮到人家的故事背景後再來說這些,會比較恰當點。導演不過就是說一個他小時候看到的故事,與現在是甚麼年代怎麼還這麼苛刻女性,一點關聯都沒有。

這裡不談男女平等的問題。事實上,男女本來就有別,並不是因為男人做錯事就比較容易被原諒,女人的形象就一直是被打壓,而是有時就是一個社會氛圍下所做的當下的個人選擇,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電影裡面到最後還要要求林女士放下一切,感覺很說教,也很矯情;難道,恨著一個男人,不行嗎?!我自己觀看電影的時候是不太覺得,即便劇中的女兒一直指責著媽媽,會有今天就是因為她揪著,恨一個男人,所以才導致了這一切。

或許。

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許家裡的爸爸沒有出軌,可,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也從秀英女士的某些講話方式或者任何一個女兒的對談中,看到自己的家庭影子,一如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即便是不同國度,也有類似的情節。世代的隔閡,從來就不見得是哪個國家,又或者是父母是不是離異的問題,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話方式,所養成的一切。無關時代,但我認為每一個家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是愛自己的家人的,不過,東方人可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大,天生含蓄,也或許沒有被教導過,無法果決又明快的表達自己心中所想。於是,明明很擔心對方,可能說出來的語氣會讓對方聽起來變成責怪;明明很在意,卻又要裝堅強的說沒事,導致對方也以為妳/你沒事,說了再見就走了之後,再暗自垂淚。

另外,也很多人對於小孩的表現有很多意見。覺得明明就是被拋棄的那一方,卻還是對父方依依不捨,只要爸爸從台北帶塊軟糖,就開心極了。反觀,對從小到大陪著養著的母親,卻冷言冷語。說到這,同上;我依然覺得這種情節,每個人都有,不一定反應在家庭,也有可能是在愛情;說穿了這是人性,人往往對於自己身邊存在的,覺得理所當然,可是對於不在身邊的,往往嚮往之;距離,永遠產生美感,越是沒有的,越渴望要擁有。套句【三十而已】裡漫妮所說的:『我們習慣對外人笑臉相迎,卻對家人總是缺乏耐心、無法溫柔以待。』不說別人,我自己都有這個毛病。時空異地相轉,只能說林秀英女士太過堅強,如果上演生病過一次或者離家出走,再看看那個小女兒是不是會如此唱反調的張牙。

至於元配與小三之間的看起來相安無事又像事後化解,我自己看來是表面平靜無波但內心波濤洶湧,幾十年下來的總總,豈是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盡,早不知千迴百轉流動了幾回,淑芳阿姨的幾番欲言又止就名副其實這個座金馬獎;與送養的女兒短短的幾分鐘的情節,沒有太多的對白,母女雙方血緣之愛, 溢於言表。

電影的步調很緩慢,節奏也很平。一度,看到我也有點不耐煩。我自己的感覺是,它是一部不花俏的電影,甚至初看時會覺得:啥,就這樣;然,後座力很強,時不時的某些流動就是會突然又跳出來觸動你/妳心。硬要貼標籤的話當然是也有點不公平,不過,我以為,生活中比較多歷練(或者說磨難?!)的人會比較容易有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