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0, 2015

【電影】破風To The Fore

推薦指數:3.5台公路車

先說我看完之後的結論:電影,是好看的,但,太過貪心,這個景,想拍成賽事,那個景,也想拍成賽事;這個城市要去,那個城市也要沾一點;開頭就已經帶出速度刺激感,中間一樣,最後仍然是這樣;既沒有高潮迭起,也不像有些電影前面慢慢鋪陳後面再給你一次性的刺激;調性一樣,導致我看到最後覺得有點不耐煩地加上彈性疲乏,覺得整個太過攏長,削弱了回甘餘味度。

當然,這部電影,算是詳述了職業車隊的生態,讓不了解的觀影者可以從中了解這項運動,也讓原本有在騎車的人,更能產生共鳴感。這一點在電影中無庸置疑的描述的很好。身為台灣人,對於場景大量在台灣取景這點,理應更有悸動;這當中,我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喜歡的是,空拍的手法。台灣,不大,尤其是中南部,如果只有平面拍攝公路,而沒有帶到海景與山景同時並列的景致,很可惜;運用空拍的技巧則,不但能看得出來賽道的蜿蜒曲折,更能一併洗禮大海的藍以及翡翠壯闊的山林。可,呈如開宗所說,電影的開始就已經大量運用空拍的技巧讓人看得很吸睛,可兩個小時下來,既要專注於演員們騎車競爭的速度感,又要觀看場景,在速度的洗刷下,目不暇給,到最後有些地方反倒也沒留下後續的餘味,甚是可惜。除此之外,只要有騎車有爬山有跑馬拉松的人都知道,台灣單車界的最高朝聖地莫過於武嶺段,是西進東出還是東進西出,又增添了不同的難易度;電影裡面當然也花了不少的橋段著墨於此,可正是因為,印象也都留給西進東出的武嶺,並且再次讚嘆翠峰、合歡山系與中橫、花東縱谷的壯闊。這樣這個景也捨不得那個景也捨不得放過的全部攪和在一起,相對的勢必削弱了其他,也讓我覺得有點假掰,像最後竇驍哪個高原不練,就只能瑞士馬特洪峰那練,就算橫豎是為了到義大利與世界車手合拍,順便到瑞士一取景,仍是讓我覺得大可不必。套句電影裡的金句:取,是能力;捨,是境界。當中的巧妙學問,導演自已也沒領悟。

同樣的感覺也出現在男女演員角色平衡上。要拍一部純體育不參雜愛情的電影,破風,不是不行。畢竟,是團體重要?個人重要?職業車手的內心轉折。競爭?合作?是朋友?還是敵人?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已經有了很豐沛的著墨。可此時硬要加上一個愛情戲碼,女主角的角色前前後後就變得像插花一樣的可有可無。事實上就我自己看來,即使沒有王珞丹也無損這部片子三位男角自己各自因為單車競爭的張力度;也許有些女孩子會因為劇中那句:我的夢想裡怎麼能夠沒有妳,而心花朵朵開覺得浪漫。可個人我還是覺得就算這段捨了也無減於此片本身的魅力。相反的,弄了個女主角,最後再演個為了妳我可以豁出運動員最寶貴的,以及遇到挫折也要奮戰不懈,努力站起來的激勵戲(←竇驍自己那段就可以了)就讓我又覺得:多了。而那些太多了,就等於:矯情;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部分。

電影裡車手之間的惺惺相惜與君子之爭,讓人很動容,三位男角都詮釋得不錯;友人雖覺竇驍演來稍微薄弱了點,但這角色的定位就這樣,所以我覺非戰之罪。而當中的金句,該說的人都說過了。雖說跑馬拉松的時候早就有被前輩們說過的:放棄比堅持更難也更具勇氣與智慧,這句給擊中過。但當它化為短而有力的:『取,是能力;捨,是境界』時,迴盪的效應則更大。我想,不管是業餘還是職業的,體會過在身體機能的奧妙之下,運動表現不盡如己意的過程,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至於,下一步,繼續與不繼續、堅持與不堅持?!沒有所謂的好與壞,端看個人的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