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8, 2018

2018台北渣打公益路跑10K Run

以前,沒有很喜歡參加台北的路跑,現在,反倒率先考慮,主要,方便;次要,拿來當成績測驗,賽道熟悉完全不需要準備,也是方便。半馬以下的賽事,我從來也沒有主動考慮過,原因也很簡單,這樣的距離花個60-90分鐘自己都可以跑出來何必浪費錢。只是我也不得不同意教練的意見就是:自己跑,很容易沒有奮戰的精神,參加賽事在氛圍底下會更加準確知道當下的實力在什麼地方。也就是說,偶爾拿來當月考也是必要的。在這樣的基底下,造就了這場渣打10K。

當然,那是在狀況好前,想再提升中長距離速度下所設定的月考賽;焉知才剛開練一個月就發生了現有肌力,左右差異太大,無法負荷高強度速度的鍛鍊,左邊臀髖肌群直接報銷,完全吃不下標的。

宣告正式暫停短間歇訓練之後,有一搭沒一搭的近停休了一個月,這個月開始以六分半左右的速度先定量5K或者定時40分鐘跑,速度不管,大底還是放在重新培養體能增加有氧耐力上。這中間還是遭逢過無數次髖肌群瞬間發痠無力或者大腿僵硬的情況,只能耐著性子慢慢做完。中期,10K左右的距離也跑過,但大底就六分半左右,體感上也還頗辛苦,加上跑量瞬間提升,很常感到又累積了一堆疲勞,無法消散。是以時間逼近,對這場的心情,就懸在一種:唉~好想認真做好一次10K測驗,但按照現有的狀況來看,速度感根本無法提升,只能殘念。

想是一回事,可到去拿物資之前我其實是還想試它一試。真正死了心正是拿物資那天,小跑了一下發現左臀依然很容易發酸,右前脛還新生出痛點;直接把星期天當成減肥訓練,也就是騎Ubike去起點,跑一趟10K,完了之後要感覺還可以就繼續跑個2K累個垃圾里程,出水門後再騎Ubike回家,消脂到最高。

騎了8公里到了起點,本以為這樣可以當熱身可實質雙腳雙髖效應不大,起跑後身體整個還是感覺很沉重(最近吃太多嗎?)。第一次跑渣打10K,覺得路線很妙,原來還得先繞中正紀念堂一圈。因也沒有特別的打算拼成績,起跑時站的位置算中段,這種一開始沒有站前面衝出去,後面其實就都只有跟著人流,整個中正紀念堂這一圈2公里,馬路上塞滿了人,踏上人行道沿邊牆跑才脫離一點人群;瞥看一眼錶,落在5'50"左右,感覺還好,想說那乾脆就以這種感覺前進,並提醒自己接下來怎樣都不要再看錶了。

很難確切說明整趟路跑起來的感覺,說吃力,不至於,但說輕鬆也構不上;沒有看切換心率的部分,但估計爬升的很快,說真的,在這種十三度左右又飄著一點雨的天氣,爬升太快不是件太好的事,不過我也不打算管了。繞在市區的部分,肢體上感覺不到開,上高架之後依然,總覺得不是很輕鬆,卻也不是喘,唯一有點安慰的是上橋段的時候頻率還算蠻穩定的,沒有停下的狀況。心情上雖然沒有像上次Seiko那般慌慌張張,可在霧茫景況下遲遲沒看到圓山大飯店的身影時,心情難免也受到影響,覺得怎麼這麼遠;不得不說這個月來不管速度只累量,又缺少長距離的練習,有氧耐力還不足對應當時的跑速吧!也於是,看到七公里標牌時,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按照過往,就只剩三公里,尾段可以開始加速,可當下的景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剛好是新生高架下了再上的折返點,腳步完全沒有辦法施展開。也不知道到底是真的沒力還是自己想像沒力,左邊臀大肌也開始發痠,這下,信心開始崩潰;8公里折返上橋快到9公里的時候,此段賽程第一次看錶,總時已50分。雖說賽前也不看好自己能做好,出發後一公里也沒那個意思要拼,可此時看到50分還有一公里時,內心超級失落。那時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很在意。在意的點不在於要刷PB,而是就算沒刷也不要差太多,可眼下狀況還差蠻多的。

最後一公里進水門前的狀況也不是太佳,就錶上的時間看來是有加速,可腳步上的回饋,我完全感覺不到,一直覺得根本沒有邁出去;我是一直到看了紀錄之後才知道速度是有反應的,肢體的穩定度或者操控、協調性,未來可能還要好好參詳。進終點門的那一刻,心情更加失落,主要是看到大會鐘,就剩下八十公尺,想卡在十幾秒內進去,結果完全做不到。最挫折的部分在於:這不就是10K的賽事嘛?!如果是半馬或者全馬,最後這一段跑不進去我可以接受,畢竟距離長耗費的時間長,體力沒有分配好耗盡也是有可能的;可眼下才10公里,10公里就這樣,那將來半馬要如何以對??

不過,也不得不說我這個人真是個不會得憂鬱症的人。沮喪心只維持了一分鐘,馬上就正向以對,覺得:之前整隻大腿鐵成那樣連下場都不敢下場,今天不但下場了也順利跑完,這樣,就已經很好了,就也不用再吹毛求疵了(雖然FB上打是沮喪的那一分鐘的心境)

領完物資之後,整個人也沉澱了下來,心態轉換的更正向。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賽事就是這樣,不可能場場滿意場場好,可,跑得不順暢跑得力有未逮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從中,才能發現自己哪裡不足,再好好學習加強,也才會再有進步的機會啊!既然都決定要砍掉重練把底再架好,就要更多點耐心。

沒有留言: